55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十七 背后隐藏的故事文化艺术篇(第1页)

■《荷马史诗》的作者究竟是谁

世界文学巨著《荷马史诗》由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内容浩大广博,非一人之力可成。因此,人们一直在怀疑:《荷马史诗》真的是荷马写的吗?如果不是荷马所写,那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研究古希腊的历史,离不开古希腊的文学巨著《荷马史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鉴于《荷马史诗》内容浩大广博,许多学者认为《荷马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最终由荷马整理成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不是《荷马史诗》的真正作者。

而且,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如果荷马是盲人,那他更不可能完成《荷马史诗》这一浩大的写作工程。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的线索也少得可怜。不过,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我们之所以对这一点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不完全一样。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

美国学者帕里从语言学的角度,仔细研究了这两部史诗中重复出现的词组、短语,尤其是每个英雄和神的名号的组合与使用,发现史诗具有一整套程序化的语句。据统计,《荷马史诗》中有15是由重复使用的诗句构成的,总共28000行诗中有25000个重复出现的短语。这些程序化的用语符合配乐咏唱的古希腊诗歌的特有规律,也便于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口头传诵和即兴创作。如此大量而固定的程序用语,显然不可能出自一个诗人的创作,那是经过世代民间歌手不断口口相传、不断积累筛选而约定俗成的。帕里的发现被学术界认为是20世纪荷马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他因此被誉为“荷马研究中的达尔文”。

同时,《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语调和主题差异较大也能证明这个观点。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而《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十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而且鉴于《奥德赛》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战争残酷的一面,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的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因此,德国学者基希霍夫、英国史学家格罗特等人认定,两部史诗既不是一连串各自分开创作的民间诗歌的汇编,也不是出于一位大诗人的手笔,它们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神话传说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故事,是它最原始的素材。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势必由许多民间诗人对它不断地进行增删、修饰,最后似由一位大诗人(如荷马)进行加工整理而成。这种综合性的说法已日益为学术界更多的人所接受。

对《荷马史诗》及其作者的研究与争论,如同这两部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一样,也许永无休止。但再多的争论也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伊利亚特》、《奥德赛》是世界文化史上伟大的史诗。

■《伊索寓言》的作者之谜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话集之一。《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但和人们怀疑《荷马史诗》非一人之作一样,人们也怀疑《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的创作。那么,《伊索寓言》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各地奴隶制城邦形成的过程中,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运动,使希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极大地扩展了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海外市场,从而促进了希腊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当时,在希腊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散文故事,其中一些是关于动物的寓言。相传其作者是希腊萨摩斯岛的伊索。据说,伊索是一个奴隶,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和智慧而获得解放,成为卓越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用简洁的文字,以寓意深刻的动物故事,辛辣嘲讽和无情鞭挞了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他把统治者比做豺狼、狮子、老鹰和狐狸,刻画出它们的凶残狠毒和伪善狡猾的本性,揭露了“强权即公理”的吃人逻辑。《伊索寓言》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恰当的比喻、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关系,对弱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热情歌颂了人们向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总结了古代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颇强,富有教育意义,深受群众喜爱。然而,对于《伊索寓言》作者的归属,人们还有着种种疑惑。

人们之所以会对《伊索寓言》的作者产生疑惑,是因为从《伊索寓言》的写作风格来看,各篇寓言时间跨度大,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此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应当看做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

为了支持《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单独创作这一观点,有人提出了历史线索: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监狱中把《伊索寓言》改成了韵文;《狐狸和刺猬》的故事曾出现于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前322年)所作的《修辞学》中;阿维阿努斯在公元4世纪将42个寓言故事改写成拉丁文哀歌体对句;大约14世纪时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士收集汇编了这些寓言,使得《伊索寓言》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同意此观点的人们还认为,伊索这个名字事实上与“伊索”这个词同义。最早是伊索或者某一个像他那样的人,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讲述所收集的寓言故事,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世人明辨是非。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会加进部分自己的内容。具有伊索风格的这些寓言经一代代口头流传下来,最后都被视作出自伊索的手笔。例如,在古埃及的大纸草中,在西亚的古苏美尔时期和古巴比伦的泥板文书中,在古印度梵文《五卷书》中,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的《田功农时》中,在佛教经典《嘉言集》和《本生经》中,在小亚细亚《旧约全书》中的《士师集》中,都有伊索风格的寓言。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史上并没有关于伊索的精确记载。这都是因为伊索不是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作为寓言的同义语所虚构出来的传说人物。所以,有关伊索的任何一种传说、任何一部著作和图像都根本无法准确地描绘出伊索的具体面容和生平事迹,传说者只得按照各自的想象来塑造伊索的体格形态和编造伊索的生平事迹。结果,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地区塑造的伊索形象各不相同,具有多种脸孔和形态。

但也有人认为,《伊索寓言》就是伊索所著的。伊索是古希腊的寓言作家,而且长得又矮又丑。有一天,他梦见幸运女神用手点了一下他的舌头。醒来之后,他就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他用寓言故事来揭示权贵的残暴和贪婪,他还将自己的寓言故事编成《伊索寓言》。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伊索寓言》的作者归属又有了新的猜测:伊索不是别人,而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寓言家阿克曼。这是因为阿克曼是被释放的奴隶,被誉为“东方智者”。一些学者认为:“希腊人把埃塞俄比亚的寓言翻译成为希腊文,并以伊索署名,其含义是埃塞俄比亚人。这大概是因为译者将Ethiop错读成Egop,于是,埃塞俄比亚人(Ethiopian)寓言成了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了。”(摘引自《有没有伊索其人和伊索寓言》一文)以上看法颇为新奇而独特,已引起一些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已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和赞同。但更多的学者却对上述看法持怀疑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指出,上述新奇而独特的看法,只是一种推测,还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令人信服。

时间就在这不断的争论中悄悄流逝,而谜底却永远埋藏在历史长河的深处。

■《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疑案

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自此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学术界却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存在怀疑。那么,《马可·波罗游记》到底描述的是不是当时真实的中国呢?

《马可·波罗游记》又叫《东方见闻录》,是距今700多年前的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留下的一本有趣的游记,书中描绘了那个伟大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按照马可·波罗的说法,他是在1271年他17岁那年,跟随父亲尼古拉和叔叔马飞阿,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三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然后进入中国腹地参观旅游,直到1295年才回到欧洲。这本游记的面世震惊了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它是欧洲航海运动的思想启蒙工作。一时间,人们争相传阅。1492年,正是这本游记鼓舞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扬帆出海,踏上寻找富庶东方之路。

在一些人将《马可·波罗游记》奉为至宝的同时,也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在当时中国和欧洲交通不畅的情况下,马可·波罗游记能否远去中国游历实在令人怀疑。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弗朗西斯·伍德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质疑: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印象仅限于道听途说,《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的内容都是假的,马可·波罗是一个欺骗了世界700多年的说谎者。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的争论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长城

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最为典型的象征。而《马可·波罗游记》却始终没有提及长城的只言片语。这就引起人们对《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的怀疑。在欧洲人眼里的长城应该是明长城,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指的也是明长城,因为它是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长城。但在明代以前,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可能马可·波罗看到的长城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2.中医、茶叶等中国代表物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也从未提起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医、茶叶、汉字(书法)、筷子等中国典型的象征物,这也值得怀疑。但有人反驳说,那是马可·波罗在中国时主要与蒙古人相处,不了解汉族文化习惯的原因。

但是,马可·波罗自称到过中国南方许多地区,不可能不接触汉族人,更不可能不接触中国的汉字。但也有人反驳说,这是因为马可·波罗精通波斯语,而当时中国元朝的官方语言就有波斯语。因此,他得以在中国统治阶层生活,没有学习汉语的需要。

3.与中国的历史记载不符合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着马可·波罗等三人献计帮助元朝军队攻克南宋襄阳城的记载。但根据历史记载,元朝军队攻克南宋襄阳城的时候,马可·波罗一行还未到达中国。而且,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生活了三年,并曾担任这里的地方官,但在扬州县志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马可·波罗从未赞美过扬州,却赞美杭州为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贵的“天堂之城”。而且翻遍当时所有的中国历史文献,也不曾寻得关于马可·波罗一家的半点蛛丝马迹。

有人反驳说,《马可·波罗游记》的整理者鲁思蒂谦是位传奇小说家,他可能出于小说可读性的考虑,而虚构了某些故事情节。而马可·波罗一家之所以未能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出现,是因为他们当时在中国的地位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值得记录在官方档案之中。

相思骨  傅斯年说中国史  一念钟情  诸天:自神鬼民国崛起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  怀念狼  武道医神  金庸武侠中的法律学  修神御剑诀  伪自由书  女富婆的第一神医  小说课  我在洪荒大唐搞革命  阿Q正传  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从美漫开始的传奇人生  野草  纨绔娘子出名门  女总裁的护花高手  超级高手在都市  

热门小说推荐
帝国之全面战争

帝国之全面战争

女人,权利,生杀予夺为所欲为是他毕生的追求。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真理在炮火中建立,只有死人才不会造反!只有当你站在别人头顶时,你的话语才会让众人用心去聆听,去服从!与征服之全面战争同类型的爽文,你们懂得。...

民国草根

民国草根

那年,雪下得极大。邵家死的只剩下一人,一个叫做邵满囤的少年。为了活下去,他敲开了村子里院墙最高的那户人家。初家。当邵满囤迈入那扇涂着红漆的角门时,他从没想过,他推开的不仅仅是一扇能让他活命的门。在那扇门后,有他的新的名字邵年时。有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道路行商。有他敬了一辈子的人物初家老爷。还有他疼爱了一辈子的女人初雪这是一个小长工的民国飘摇路哪怕风吹雨打,我自坚如磐石。...

一夜危情:豪门天价前妻

一夜危情:豪门天价前妻

遭哥哥陷害,她被送上陌生男人的床。一夜,她失了身,爸爸意外坠楼,妈妈心脏病发她失去所有。几近走投无路时,他犹如天神一般降临在她的面前。他说我需要一个听话...

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堂堂修仙界天机门第三百六十代掌门人穿到贫困落后,吃不饱穿不暖的平行空间华夏1958年。养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4岁的李沉舟表示要想吃饱饭,上山下河必须干!要想日子好,自身条件必须好!要想不被欺,修炼强大必须搞!要想老公好,从小培养必须早!十岁的李沉渊表示我妹妹年纪小,你们不准欺负她。被她揍到不要不要的小伙伴们表示究竟谁欺负谁?我妹妹人小体弱,你们要让着她。目睹人小体弱的妹纸一拳头打死一头野猪的小伙伴们表示我们比她还弱。我妹妹人俊大方脾气好,你们没一个比得上她。五短身材,这是俊?一入她手拿不回,这是大方?一言不合直接干,这是脾气好?渊哥,脸是个好东西,请捡好!...

士兵突击之兵王系统

士兵突击之兵王系统

穿越而来,成了许三多的兄弟!?于是,一个名叫云诺的少年从士兵突击开始,逐渐成为令周强列国闻风丧胆的最强兵王!犯我河山者,虽远必诛!...

傲娇女医生的坑院长日常

傲娇女医生的坑院长日常

海归医生陈凯悦为了调查外祖父一家死亡的真相,特地选择慕氏综合医院,而医院的院长居然是慕寒。院长,我的手术费很贵的。无妨,只要治好人就行。几天过后,陈凯悦由衷慨叹,这家医院真坑,手术费要少了!院长,我替你开刀吧,手术费少收你一点。不用。可是结果,她本人被推进手术室,而开刀的正是慕寒...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