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7章(第1页)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即帝国取代邦国之初,便正是马克思说的&ot;革命危机时代&ot;。这个时候,帝国的领导人不可能不&ot;请出亡灵&ot;,也不可能不&ot;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ot;,问题只在于请出谁来,借用什么。这就要盘点。前帝国时代留下的治国之方主要有三种,这就是儒家主张的&ot;德治&ot;、法家主张的&ot;法治&ot;和道家主张的&ot;无为而治&ot;。这三种&ot;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ot;,在帝国创立之初都试穿试用过了。秦帝国试穿试用了第二种(法家法治),汉之初试穿试用了第三种(无为而治)。前者被证明此路不通,后者则只不过权宜之计。剩下能够使用,而且行之有效又能久远的,就只有&ot;德治&ot;,即&ot;伦理治国&ot;。这是儒家的主张,也只有儒家这样主张。因此,伦理治国,也就是&ot;儒学治国&ot;。或者说,儒家思想治国。

事实上,尽管有王朝的更替,帝国制度仍能维持二千多年之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因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坚持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就连两晋也不例外。相反,正因为民间拒绝儒学,皇帝崇尚佛学,魏晋南北朝的动乱才长达三百六十九年之久。无疑,历代统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儒学进行改造甚至篡改,会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以至于从董仲舒开始,儒学就已非孔子时代的本来面目,但他们不会放下这面旗帜,只会举得更高。即便是北方来的满人,也如此。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天下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帝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一个钦定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不仅是为了防止因思想的混乱而导致社会的动乱,也是为了管理的低成本和高效益。帝国从秦王朝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军事独裁和文化专制,只适合规模不大、且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邦国(比如秦王国);而管理现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还希望能够长治久安,就不但需要严刑峻法的威慑,更需要文化怀柔和道德训诫。而且,后者还应该是常规手段,前者则只能用于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

这同样是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那就是周人的经验。周,作为一个文化、技术和生产力都相对落后的民族,却能推翻可能是垄断了青铜冶炼技术,拥有大量物质、财富、武器和车马的殷商王朝,靠的就是文化怀柔和道德训诫这两种手段。殷商王朝因为横征暴敛和滥施酷刑,失去了人心;周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臣民和属国,包括周边原本附庸于殷商的其他部落国家大行怀柔之道,结果&ot;三分天下有其二&ot;,夺取了全国政权。周武王说自己是因为&ot;有德&ot;而&ot;有天下&ot;,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

周人的这种做法甚至成为一种政治传统,即包括对待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也首先是&ot;以文教化&ot;,&ot;以德服人&ot;,&ot;不战而屈人之兵&ot;。当然,对那些&ot;冥顽不化&ot;,实在不肯臣服的,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刘向《说苑&iddot;指武篇》云:&ot;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ot;所谓&ot;文化&ot;,就是&ot;文明教化&ot;。也就是说,对那些&ot;夷狄&ot;,要先用&ot;文明&ot;去&ot;教化&ot;(文化)。如果屡教不改(文化不改),那就大开杀戒(然后加诛)。总之,无论对臣民,还是对番邦,都要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不能&ot;不教而诛&ot;。文化怀柔和道德训诫,是摆在第一位的,或者说是应该先做的,因为它成本最低。

这其实也是儒家的主张。儒家的思想和帝国的思路如此一致,它也就没有理由不成为帝制意识形态。问题是,符合帝国思路的不仅只有儒家,还有法家。事实上帝国的统治也是兼用儒法,杂用王霸,内法外儒;或者像汲黯批评汉武帝的那样,是&ot;内多欲而外施仁义&ot;(《史记&iddot;汲郑列传》)。那么,为什么不能用法家的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而一定要独尊儒术?这就要弄清帝国为什么要有统一的思想,它需要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

一般地说,帝国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高高在上的,是君临天下、乾纲独断、称孤道寡的帝王。匍匐在他权威之下的,则是只有奉献没有权利的糙民。帝王孤身一人威加海内,糙民数以万计一盘散沙。二者之间,则是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这三种人,都对国家意识形态有自己的需求:奉天承运的帝王需要有一种冠冕堂皇的理论为他的统治张本,安邦治国的官僚需要有一种大而化之的主义为他们的施政立法,逆来顺受的糙民则需要一种讲得过去的说法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以便心安理得地接受帝国的统治和奴役。这种统治和奴役并非他们的自由选择,是他们不想接受也得接受的。但有此说法,至少是一种宽慰。可以说,君王、臣僚、民众,都有一种&ot;理论要求&ot;。

不过,理论也好,主义也好,说法也好,都应该出自一家,才能自圆其说。儒家主张&ot;尊王攘夷&ot;,符合第一种需要;主张&ot;忠君爱民&ot;,符合第二种需要;主张&ot;尊卑有序&ot;,符合第三种需要。法家虽然也主张君主专政,但对官员和庶民并没有约束力和说服力;道家则是主张退回到原始社会,不要统治的。这都不符合要求。所以历史选择了儒学。

独尊儒术的政策一经确定,帝国便利用它强大的意识形态劝说功能来实施礼教。这其实也是儒学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以礼乐代法制,以教化代刑律。据《论语&iddot;阳货》,孔子在子游(言偃)执政的武城&ot;闻弦歌之声&ot;,曾笑言&ot;割(杀)鸡焉用牛刀&ot;,意思是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哪里用得着礼教?然而子游却回答说,学生听老师讲,君子学道就仁爱,小人学道就驯服。孔子立即肃然起敬,承认言偃所说是正道,自己所云则不过戏言。礼教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礼教的内容无非劝农桑,重耕读,崇孝梯。因为&ot;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闻也&ot;(《论语&iddot;学而》)。也就是说,一个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勤勤恳恳在家读书,从来就孝顺友爱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因此务使军民人等身体力行。这就要普及道德教育。事实上这种教育也是全国范围的,而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明代每年正月和十月,地方上都要举行&ot;乡饮&ot;(这也是从西周时代传下来的一种半官方半民间政治活动),所有人户都必须参加。饮酒之前,有唱礼、演讲、宣布朝廷法令、表扬与批评等程序,实际上是一次道德教育、政治学习和礼仪演练。清代则于1670年颁布了康熙皇帝亲自拟定的十六条道德训诫,即后来称之为《圣祖圣谕》的东西,并规定每半个月,地方官和当地士绅就必须向民众宣讲一次,以为全体臣民的做人准则和修养纲领。在这些活动中,士农工商均须恭聆圣训,体察圣心,从中获取道德的力量。有异心和劣迹者,则更应反躬自省,革心洗面,重新做人,以期能够和那些良善之民一起共沐天恩。

孤女俱乐部  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山顶上的传说  记忆与印象  高高的树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灵魂的事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从星空到心灵  女生贾梅  汉代风云人物  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  活着的事  易中天品三国  十六岁少女  史铁生散文文论集  务虚笔记  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  

热门小说推荐
高冷总裁捡回家

高冷总裁捡回家

继母逼嫁,男友劈腿,还被陌生男人拖上床!方小鱼不禁掩面我怎么这么惨!一夜缠绵,竟然中奖,大着肚子的她又被赶出家门,方小鱼长叹原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谁知时来运转,带着包子的方小鱼竟被传说中的高冷总裁捡回家。从此,上班有人送,下班有人接,包子还有人带,只是总裁怎么夜夜要爬她床?这晚,被总裁大人又一次扑倒的方小鱼不由大叫沐攸阳,你大爷的高冷呢!间太久是种什么体验?...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

作者易如意的经典小说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贞观十六年冬,现代宅男杨舟穿越成为大唐太子李承乾,此时李世民已经有了废太子的心思,一旁的李泰虎视眈眈,大臣也因为李承乾反感汉文化,对他离心离德。在这个冬天李承乾如何用自己后世的见识改变历史,走出一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皇图大道。携现代思想与技术的强势皇太子李承乾VS霸道狠辣千古一帝李世民。李承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大唐帝国的千秋长盛,孤王要改革。李世民老子十六岁领兵,杀兄杀弟还囚父,老子还...

重生之战士为王

重生之战士为王

------------情牵两世缘,为爱而重生-------------主线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红色家族子弟,带着前世的遗憾,回到了十年之前划时代网游九刚刚开服的前一天,一切重头再来-------支线实在有点多,要知道详情,请参考目录。一条任务一条‘王者之心’任务,贯穿本书始终。三种感情亲情,爱情,兄弟情,三种感情文中无处不在。本书刷副本记录,寻隐藏任务,特殊职业,找队友,招拥兵,建公会,打国战,游戏元素一应俱全。本书主角不窝囊,不二,不忍气吞声,不钻牛角尖,总之绝不虐主。刚建了个QQ群86544284,有兴趣的可以加哈。另外求推荐收藏点击。欢迎大家指正,专业喷子勿扰。...

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干物女是已经放弃恋爱,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孩。主角的名字叫作安忆,她很喜欢安逸的生活。为了安逸的生活,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她,只能拿起画笔,赚取足够金钱供她死宅,等什么时候赚够了钱那就尽情地休刊吧。什么?无数粉丝读者暴动了?还破口大骂坑王之王?诶诶诶那该怎么办?什么嘛,原来只要爆照就可以平息读者的怨念啦,真是安逸呢...

影帝不肯承认心动了

影帝不肯承认心动了

影帝不肯承认心动了内容简介...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